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实施精准保障
发布者: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-03-26
沈蒙恩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立足实际,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治理,探索创新措施,建立社会救助精准保障示范区,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。
实基础、强服务,提升社会救助效能
强化兜底保障,落实“应保尽保”。一是提升救助标准,强化基本生活保障。目前全区低保标准为1102元/月,今年以来新增低保对象607人,35户享受低保渐退期。二是优化部门联动,落实物价临时补贴。今年萧山区已启动困难群众价格补贴7次,累计发放1781万元,惠及困难群众8万余人次。三是统筹衔接政策,推进两线合一。进一步加强与区农业农村局的对接,确保低收入农户与民政救助对象认定标准、区域有效衔接,对数据库中不一致人员进行逐一核对,有效防止出现因认定机制调整而漏认符合条件对象的问题。
细化档案要求,做到“一户一档”。一是完善救助资料信息。萧山区通过专业第三方组织对24个单位进行档案资料详细检查的基础上,区民政局工作人员逐一下基层,并结合审计、纪委、财政等部门的专项检查,对档案资料填写不全、不规范等问题一一通报、现场指导并限期整改。二是规范救助档案管理。萧山区制定了统一的救助档案标准,让镇街有版可依,有范可取,大大提高了救助档案的整改效率。
创新服务模式,提升救助品质。一是开展“爱心三房”(卧房、厨房、书房)改造的精准救助。通过精准排摸,将154户农村收入型低保家庭列入书房卧房改造,20户城区低保家庭列入厨房改造。截至目前,“三房”改造全部完成,困难群众满意度有效提升。二是扎实推进精准保障示范区建设。例如,散居特困(五保)老人服务与公益慈善组织、属地敬老院、村(社区)相结合的创新模式,实现救助服务多样性。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构建多元救助格局。通过公益创投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积极探索“慈善资金参与社会救助”等救助模式,实行“按需施救”,彰显社会救助的温度。据统计,2019年,慈善救助资金达8265万元,为全省前列;投入16万元福彩公益金对80户新申请的支出型困难家庭开展救助直通车服务。
细排查、提时效,常态做实疫情兜底保障
完善疫情兜底保障政策。疫情暴发后,区民政局迅速下发通知,要求各镇街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,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相关内容,加大特殊时期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,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。一是实行工作日报制度。通过电话、微信、QQ、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,及时掌握救助家庭基本情况,按时上报信息,尽量做到早发现、早介入、早救助。二是开展特殊时期救助。采取下放镇街审批、简化审核审批程序、视情延长定期核查时限、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等措施,及时将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对象采取直接临时救助、先行救助、一事一议救助、放宽户籍限制救助等措施,相关镇街对108人次发放先行救助金20余万元,发放消费补贴168.25万元。
完善救助主动发现机制。疫情期间,入户调查暂停,利用互联网线上核查。5月起逐渐恢复入户调查,以“线上线下平台”为手段,通过一证通办,简化救助申请程序,相关资料由社区和社会组织上门入户收取及核查。在入户过程中,要求调查员规范操作,拍照、录音等均征得服务对象许可,尽量弱化调查给家庭带来的不适应,避免抵触情绪,做到零投诉。
完善工作流程优化救助。利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平台,通过电话、微信、网络等开展线上家境调查,开展数字赋能智慧救助,通过优化程序和流程,减少申请社会救助人群聚集和感染风险。
优宣传、强公示,健全完善大救助体系
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。通过会议培训、发放宣传单、媒体宣传、微信公众号等,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,在区政府信息公开网每月及时公开,并向相关部门推送共享,营造“阳光救助”常态化氛围。此外,结合人大代表民主评议民政执法工作,开展“民政在线,救助直通车”的民生在线访谈,获得市民好评。
加强救助信息公示力度。萧山区在专题部署会议基础上,走村入户,明察暗访,实地检查全区547个村社的村务公开栏,对存在的问题现场指导并限时整改,确保新增公示和在册公示完全按照省市要求。萧山区义桥镇推广“微信治村”的模式,让每个村民通过手机微信,便捷获取低保公示信息,做到掌上公示、真正透明。宁围街道试点推开“纪委监督公示在线服务”,让社会救助更公开、更公正、更便捷。
推广救助信息平台应用。加强与浙江省大救助平台的衔接和系统规范化管理,形成纵向统一、互联互通的救助工作网络平台。通过镇街、区级自查、互查等多种形式,及时更新救助复核信息,加强信息平台数据动态管理,督导各镇街做好系统问题整改,将数据缺失、数据错乱、附件不全、操作超时等问题整改情况作为重要指标,纳入对各镇街考核并予以通报,推进救助信息系统规范化、精准化管理。
(来源:中国社会报2020.11.16)